黨群園地
為加快社會主義建設步伐,1958年5月,黨中央在八屆二中全會上正式提出“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并相繼發動“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在當時被稱作“三面紅旗”。運動中,永昌縣在農業生產上創高產、放“衛星”,吹牛浮夸;在工業生產上發動全民大煉鋼鐵、大辦工業,盲目冒進;在農村和城市大辦人民公社,大辦公共食堂。所有這些,使得以高指標、瞎指揮、浮夸風和“共產風”為主要標志的“左”傾錯誤泛濫開來,對剛剛起步的社會主義建設造成嚴重破壞,引發了之后三年的嚴重經濟困難。
第一節 “大躍進”運動
一、“大躍進”運動的發動
1958年2月22日至3月9日,縣委召開二屆二次會議預備會,學習貫徹中共中央南寧會議和中共甘肅省委二屆二次會議關于批判反冒進、發動各項事業“大躍進”的指示精神,研究如何掀起1958年工農業生產“大躍進”和社會主義建設高潮的問題。6月5日至9日,舉行二屆二次正式會議。會議的重點是聽取并審議縣委書記王虎法代表縣委作的工作報告。報告指出,黨中央、毛澤東提出的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是完全正確的,它已被廣大群眾掌握并已經變成偉大的物質基礎”。開展“大躍進”運動“必須先革右傾思想的命”,這是因為“1956年秋收后,右傾思想大抬頭,在反冒進的幌子下刮起了一股妖風”。經過學習討論,會議通過這個報告,同時通過縣委《關于貫徹執行總路線的決議》《關于發展地方工業的決議》兩個文件,并作出《關于開除張國權、陳彥龍、張海亭等11人黨籍的決定》。6月10日,永昌縣第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縣城舉行。會議審議并通過縣長康志隆代表上屆縣人民委員會作的《政府工作報告》,選舉康志隆、李慧英、阮迪民為出席甘肅省第二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選舉康志隆、周明學等25人組成永昌縣第三屆人民委員會,并選舉康志隆為縣長,周明學為副縣長,李德亮為縣法院院長。會議的中心內容是貫徹縣委二屆二次會議精神,調整原先制定的經濟社會發展三年計劃和遠景規劃,安排“大躍進”時期的工農業生產。
在這幾次會議期間,縣委、縣人委先后出臺《永昌縣1958年至1960年農業生產規劃》《永昌縣1958年至1962年地方工業發展規劃》《永昌縣1958年至1962年地方交通道路建設規劃》以及《1958年度國民經濟計劃》,提出了經濟建設及社會各項事業發展實現“大躍進”的目標任務。主要指標為:農業方面,全縣總播種面積在三年內增加到93.36萬畝、五年內達到108.78萬畝,比1957年增長78.24%;全縣糧食年總產量三年內增長到1.805億公斤、五年內達到2.673億公斤,平均每年遞增42%;全縣糧食畝產三年“過河”、五年“跨江”,分別比原計劃提前兩年和五年;全縣油料年總產量五年內達到972.5萬公斤,平均每年遞增34.4%;另外,到1962年全縣蓄養大牲畜7.8萬頭、生豬24.1萬口、羊只41萬只,分別每年增長7.6%、52%、21.2%。水利工程建設方面,三年內建成三大水庫(比原計劃提前七年)和50座小型水庫;工業方面,全縣總產值五年內趕上農業總產值,其中1958年達到701萬元(比1957年增長14.6倍),1960年達到3653.14萬元,1962年達到6904.55萬元,分別占農業總產值的25.6%、84.4%和109%;衛生文教方面,1958年實現“十無縣”(“十無”即無老鼠、無麻雀、無蒼蠅、無蚊子、無黃羊、無狼、無蝗蟲、無臭蟲、無虱子、無跳蚤),1959年實現“無盲縣”(比“二五”計劃提前了三年)。
隨著上述會議的先后召開和幾項規劃的出臺,永昌的“大躍進”運動迅速興起。
二、農業生產的“大躍進”
1958年四五月間,縣委提出“苦戰三年,糧食加一番,擴大耕地面積一倍”“一年實現‘四十條’,三年‘過河’,七年‘跨江’”的口號,召開鄉黨委書記聯席會,安排縣、鄉、社、隊干部2172人種植高額豐產試驗田,引領全縣大搞積肥,大搞密植,大搞農具改革,千方百計增加糧食產量。6月,縣委根據黨的八大二次會議精神,發動群眾學習貫徹“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并通過召開兩會吹風打氣,排除阻力,全面掀起以大辦糧食為中心的“大躍進”運動。
運動于七八月間進入高潮。7月上旬,縣委抽調六十多名干部組成評比檢查團(亦稱“促進團”),由縣委書記帶隊,深入農田現場,對農業“大躍進”活動進行評比促進。評比檢查中,對“思想右傾保守,沒有敢想、敢說、敢干的沖天干勁”的許多基層干部進行批判斗爭,一再拔高糧食產量指標,由《三年規劃》中提出的250公斤增至400公斤,再增至1000公斤,有的甚至提出2500公斤的高指標。由此浮夸之風一發而不可收。7月11日,縣委在“發揚敢想敢說的大無畏革命精神”的口號聲中,對1959年農業生產“大躍進”作出全面安排。安排中規定:播種面積要達到100萬畝,其中糧食作物69萬畝;糧食總產量要比1957年增長25.7倍,達到19.25億公斤,其中小麥12.45億公斤、雜糧2.175億公斤、洋芋折主糧4.625億公斤(4公斤折合1公斤主糧);糧食平均單產要比半年前制定的規劃指標提高近10倍,達到2790公斤,年內建成“5000斤縣”。隨后,各鄉各社按照縣委的安排,紛紛制定高指標的躍進計劃。月底,縣委提出“學先進,趕先進,個個爭上游,不乘下水船”“建設‘萬斤縣’”的口號,在寧遠鄉召開有縣委委員、縣直機關領導、各鄉黨委書記及部分社隊干部參加的思想、生產“雙躍進”會,推廣小麥高額豐產的樣板寧遠鄉的先進經驗,估算全縣“喜獲豐收”的糧食產量,討論制定建設小麥“萬斤縣”的辦法與措施。會議期間,寧遠鄉的中牌、龍景、西灣等三個農業社分別以小麥畝產2458.25公斤、2115公斤、2073.1公斤的高產“衛星”向會議獻禮,得到縣委的肯定。
8月上旬,縣委又召開縣、鄉、社、隊四級干部和中小學教師共1662人參加的四級干部會議,對深入推進“大躍進”運動、實現“萬斤縣”目標提出具體要求,號召全縣開展夏收大協作,做到快收、快打、快入倉、快推廣“滾珠軸承化”;做好“秋超夏”的各項準備工作,掀起田間管理、積肥、深翻土地和興修水利等群眾運動。這次會議之后,全體機關干部和社員群眾響應縣委的號召,開展小麥畝產能不能達萬斤的大辯論。辯論中,一些人在鼓動人們“樹立萬斤思想,大搞萬斤運動,形成人人想萬斤、說萬斤、干萬斤的高潮”的同時,打壓持不同意見的所謂“保守派”“懷疑派”“觀潮派”和“秋后算賬派”。經過大辯論,不少地方開始在夏收中弄虛作假,將若干地塊收割的莊稼偷偷弄到一塊地里,然后放出高產“衛星”向上級“報喜”;而鄉上、縣上在未經調查核實的情況下,就匆忙組織干部群眾觀摩學習,搞形式上的“監收、監打”。這樣一來,浮夸風迅速蔓延,全縣興起大放高產“衛星”的風潮。
9月以后,縣委根據省、地委指示,先后召開四級干部會議和積肥、深翻土地、培植萬斤田、培育各種高產作物等專題會議,成立萬斤作物辦公室,領導全縣開展“多、快、好、省”與“少、慢、差、費”兩條路線的大辯論,掀起聲勢浩大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教育運動,鼓勵社員群眾“大割生產私有制尾巴”,大批所謂“新的右傾思想”,大放更炫目的高產“衛星”,推動“大躍進”運動向縱深發展。年末,縣委對1958年糧食生產作了總結,宣稱全年糧食平均畝產達到270.7公斤、總產量達到1.305億公斤,比上年增長70.9%。據此,提出1959年農業生產要實現“更大躍進”,使單產翻十番,達到2743公斤,使總產量達到12.572億公斤,并建成畝產達萬斤的“衛星田”23萬畝。
男女老少齊動員,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是農業生產“大躍進”運動的一項重要內容。在大辦糧食的過程中,縣委抓住一切機會,一再動員干部群眾大搞平田整地,大搞積肥造肥,大搞耕植改革,大搞水庫溝渠建設。期間,盡管由于仍然采用運動的方式搞建設,許多做法圖形式,走過場,未能產生實際效果,但由于廣大干部群眾的努力,在興修水利方面尚有一定的收獲,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是金川峽水庫的建設成就。1958年3月,縣上成立工程委員會,決定開工建設金川峽水庫。3月21日,工程建設以大會戰的方式正式啟動。參加大會戰的有17個公社組建的17個民工中隊,共6897人,另有前來增援的解放軍某部工兵連。民工主要從事填挖土石,夯筑堤壩;解放軍負責打通疏水通道。由于勘探、設計、施工、備料齊頭并進,加之各中隊不斷鼓動大干快上,大大加快了工程進度。僅用八個月工期,到11月下旬,就填挖土方29萬多立方米、礫石10.8萬立方米,安置壩后塊石9470立方米,壩面砌石2379立方米,打通輸水隧道237.9米,筑壩24米,完成了總工程量的70%。到次年6月,第一期工程完工,筑起21米高的大壩壩體,開通輸水洞及臨時溢洪道,總庫容3000萬立方米的水庫已然建成。金川峽水庫的建成,不僅為河西堡地區的工業用水提供了保障,而且為下游數十萬畝農田灌溉提供了條件。
三、工業生產的“大躍進”
工業“大躍進”的突出表現是全民大煉鋼鐵。1958年8月中旬,縣委動員大批勞力投入大煉鋼鐵運動中。9月7日,縣委召開專門工作會議,傳達學習中央政治局北戴河擴大會議精神,批判前期大煉鋼鐵中的“右傾保守”思想,討論制定全民大煉鋼鐵計劃。會議決定:立即響應黨中央“全黨全民為生產1070萬噸鋼而奮斗”的號召,高舉“總路線、大躍進和人民公社三面旗幟”,在全縣興起“家家建爐,戶戶煉鋼”運動。為加強對運動的領導,縣委成立由書記王虎法任總指揮、縣長康志隆任副總指揮的鋼鐵指揮部,并指派一部分機關領導干部和公社黨委書記擔任煤炭開采、煉焦、運輸、采礦、技術冶煉、坩堝等專業大隊(小組)的現場指揮,統一指揮全民大煉鋼鐵的行動。
9月中旬,鋼鐵指揮部強力推行“7000噸鐵900噸鋼”的生產計劃,調集大批干部和民工,配備成千上萬的大小車輛和畜力,分赴各作業點組織開展大煉鋼鐵勞動競賽。10月初,全縣各級黨組織貫徹“小土群”方針,由書記掛帥,發動干部、農民、職工、學生齊上陣,大搞土高爐土法煉鋼,邊找礦、邊開采、邊拉運,邊建爐、邊粉碎、邊冶煉,夜以繼日地大干苦干。進入12月,大煉鋼鐵運動進入集中煉鋼階段。為了彌補原料的不足,縣上決定開展“全民無償獻鐵”活動?;顒又?,在鋼鐵指揮部組織領導下,許多商店的一些鐵制商品、群眾家里的一些金屬器具與器物被當作煉鋼材料予以收繳,還把一些鐵質文物也當作“廢銅爛鐵”予以拆除。
12月18日,縣鋼鐵指揮部對大煉鋼鐵運動進行總結,宣稱經過全民奮戰,永昌縣的鋼鐵生產任務已經超額完成:全縣共建成各種煉鐵爐2149座,生產生鐵8353噸,超額地委分配任務18.65%;生產鋼961噸,超額地委分配任務6.77%。27日,所有參加突擊煉鋼煉鐵的民工一律撤回,全民大煉鋼鐵運動告終。
永昌縣的“大煉鋼鐵”運動,脫離永昌地方工業發展的實際,嚴重違背工業生產的客觀規律,忽視其他經濟要素對發展生產的重要作用。其結果,不但沒有收到“大躍進”的預期效果,反而造成人力、財力、物力的巨大浪費,嚴重干擾了經濟建設的綜合平衡和協調發展,嚴重挫傷了人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運動中,雖然取得一些成績,但為此付出的代價過高、犧牲太大:在“大兵團作戰”期間,為實現“鋼鐵元帥升帳”,人民群眾拋家舍業,夜以繼日拼死拼活地勞作,投入巨大而收益甚微,精神上和物質上受到巨大損傷。
工業生產“大躍進”的另一個表現是大辦地方工業。1958年4月,縣委響應中央《關于發展地方工業問題的意見》中發出的“全黨辦工業,各級辦工業”的號召,根據省委“工業總產值在五年內一定要趕上或超過農業總產值”的要求,制定《快馬加鞭大辦地方工業為提前實現五年超過農業總產值而奮斗》的地方工業發展規劃,提出要以“大躍進”的姿態大辦地方工業,在年內建成電力、煉油、煤炭、采礦、化肥、農機具、農副產品加工、制糖、造紙、建材等地方工業十大網絡,在三年內辦廠850個,在五年內實現工業總產值超越農業總產值。規劃出臺以后,各系統、各鄉、各社齊頭并進,紛紛建廠辦企業,在短短幾個月時間內,就新建各類企業367個(包括國營企業25個,集體企業342個)。其中,規模較大的有北海子水力發電站、五溝煤礦、馬營溝煤礦、曹達板煤礦、河西堡煉鐵廠、東大山鐵礦、農具廠、農具修造廠、紅山窯耐火材料廠、糖廠、被服廠、制鞋廠、北海子亞麻廠、榨油廠、面粉廠、食品加工廠、皮毛加工廠、棉花加工廠、河西堡煉油廠、化肥廠、造紙廠等數十家。
這些一哄而起的廠礦企業,盡管有不少屬于“趕風潮”的產兒,是“大躍進”的犧牲品,但就其整體而言,畢竟凝聚了全縣干部群眾的血汗和智慧,創造出可觀的價值。至年底,全縣工業總產值達到974.97萬元,比1957年增長914.77萬元,翻了15倍。并且,其中不乏優秀的企業,這些企業的建設成就,不僅在當時的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積極作用,還為以后發展地方工業積累了經驗、打下了基礎。
四、文教事業的“大躍進”
在工農業生產“大躍進”熱火朝天進行的同時,文化教育行業也掀起“大躍進”熱潮。
在教育方面,縣委積極貫徹執行省、地委“大力發展民辦學校,三年內基本普及小學教育,五年內培養百萬名初級技術人員”和“鄉鄉有中學,社社有小學”的指示精神,動員全縣大興辦學之風。一年內,擴建初級中學1所,將永昌中學擴建為完全中學,更名為縣第一中學,開始進行高中教育;新建普通中學3所(地處寧遠堡的縣第二中學、地處朱王堡的縣第三中學和河西堡民辦中學),增加教學班11個,擴招學生275名;新建小學52所,增加教學班108個,擴招學生11470名;新建幼兒院134所,入園幼兒1140名;設立托兒所450個,入托幼兒3741名;新建成人職業教育學校2所,分別是縣上創辦的衛生學校和西河公社創辦的畜牧業學校。此外,還辦起數以百計的掃盲高小班和初中班,并聲稱于當年10月建成“無盲縣”。
上述舉措的提出和實施,對于緩解廣大適齡兒童入學難和初中畢業生升高中難的燃眉之急、邁開發展職業教育的新步伐,推動掃盲教育活動的深入進行有積極意義。但由于許多新建學校一缺校舍、二缺師資、三缺經費,不具備應有的辦學條件,加之辦學過程中頻繁地組織師生大煉鋼鐵、參加夏收大協作、大辦農場、大辦工廠,未能開展有效的教學活動,因此,后來大部分難以為繼,半途而廢。
在文化方面,為促進工農業生產“大躍進”,縣委積極興辦電影、廣播等事業,成立放映站,新建建筑面積2048平方米的大眾會堂(電影院),擴張縣、社廣播站規模,為全部生產大隊和67.2%的生產隊開通廣播。并響應全國文藝創作座談會提出的在文學、電影、戲劇、音樂、美術、理論研究等方面都爭取“大躍進”的號召,大搞群眾文藝運動。運動中,各公社、廠礦、單位、學校和各工程指揮部紛紛成立文化站、俱樂部、業余劇團或業余文藝宣傳隊(演出隊),廣泛發動農民、工人、干部、教師和學生寫詩歌、編劇本、辦板報、搞展覽、排演文藝節目,并經常性地舉辦擂臺賽、歌詠會、賽詩會、展覽會等群眾文藝活動。其中搞得最活躍的是新民歌活動。當時,幾乎人人都在搞創作。據不完全統計,期間涌現出成名的詩人360多人,創作詩歌近萬首。
文化“大躍進”中興起的群眾文藝運動,出于為工農業“大躍進”服務的目的,鼓吹“沖天干勁”,助長了以各種“大辦”為中心的“共產風”和浮夸風。
五、永昌鎳礦的發現與籌建
永昌鎳礦的發現是永昌“大躍進”期間發生的一件大事。1958年6月,西北煤田地質局(后更名為“甘肅省煤田地質勘探公司”)145隊在金川公社寧遠堡白家咀進行煤田普查時,助理技術員唐東福、郭春山揀到一塊含銅的孔雀石。當時正值全民找礦之際,這塊礦石很快轉交到永昌縣委。7月,甘肅地質局祁連山地質隊(后更名為“甘肅省地質礦產局第六地質隊”)隊員湯立中等人根據這一線索,經實地探查,采集標本,到位于酒泉的隊部向蘇聯專家扎古敏聶依和工程師陳鑫作匯報。陳鑫見到標本后,憑著豐富的實踐經驗,初步判定這就是銅鎳礦標本。10月,經送檢化驗,確認標本中鎳含量高達0.9%、銅含量高達16.05%,均達到工業品位。10月14日,祁連山地質隊陳鑫一行人到達白家咀礦區,布置進行第一批勘探工作。12月,甘肅省地質局將鎳礦儲量可達到大型礦床規模的初步探察結果報告甘肅省委。
1959年1月,省委發出賀電,祝賀找礦工作取得顯著效果。同月,開始地質普查勘探。地質勘探表明,鎳礦礦床之大,礦體之集中,可供利用金屬之多,經濟價值之高,在國內外十分罕見,實為特大型超基性巖型硫化銅鎳礦。3月,黨中央、國務院在接到地質勘探結果的報告之后,迅速作出開發建設鎳礦的戰略決策。6月,根據冶金部和甘肅省委指示,第八冶金化學建筑總公司從白銀公司分出,組建西北冶金建設總公司,開始籌建永昌鎳礦。8月,西北冶金建設總公司調整建設隊伍,做開赴永昌的準備工作。9月,西北冶金建設總公司第一建筑工程分公司三百多人的先遣隊奉命開赴龍首山下,安營扎寨,進行開礦建設前期準備工作。隨后該公司所屬其他施工隊伍也陸續會師白家咀。10月,冶金部決定成立直屬冶金部領導的永昌鎳礦。11月,永昌鎳礦開拓的第一項工程——一礦區小露天1703平垌開始施工。12月19日,冶金部決定將永昌鎳礦劃歸白銀有色金屬公司領導。1960年,永昌鎳礦開發和建設任務被列為全國重點工程。
永昌鎳礦的開發與建設,打破了一些國家對我國實行的鎳封鎖,對我國此后逐步建成大型鎳工業基地,徹底甩掉“貧鎳國”的帽子,從而基本滿足全面展開的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對鎳的需求,具有重大意義。